查看原文
其他

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张一南 张一南 2024-04-06

陶渊明的创作很丰富,只讲两首田园诗(陶渊明的诗:守拙是一种轻蔑)是不够的。他不是只会写田园诗,而是众体兼善,会写当时的一切文体。

01

陶渊明有他非常静穆的一面,也有特别激烈的一面,他激烈的一面主要体现在生命意识的高昂上。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人是要死的,但是每个人面对生死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就是知道而已,有的人知道以后情绪会很强烈,或者会想很多,也就是生命意识比较强烈。生命意识强烈,说明你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所以,高贵的人一般生命意识比较强烈。静穆是一种士族性,生命意识强烈也是一种士族性,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他有一组《形影神》诗,这组诗是关于生命意识的,考虑的是“生命怎么才能永恒”的问题。

他写人的形、影、神互相写诗酬答,形就是一个人的身体,影就是一个人的影子,神就是一个人的精神,这三者本来是一体的,现在好像是三个人一样,互相酬答,这个设定很有意思,所以历来大家都很关注这组诗。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象征肉体,也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本身;“影”象征你于生命过程中在这个世界留下的痕迹,实际上就是你这条命承载的社会价值;“神”象征你的灵魂,你的精神气质。
怎么才能让生命永恒下去呢?有的人靠“形”,就是拼命维护自己的肉体,想办法尽可能长地活下去,原始的道教采取的是这个策略,比如炼丹术什么的;有的人靠“影”,就是我建功立业,让我做的事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地留存下去,让大家记住我,我活在人们的心中,儒家采取的是这个策略;有的人靠“神”,就是我修炼自己的灵魂,让我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这样即使我死了,但是世界上还是有跟我一样美好的人,那他就是我,庄子或者后来传入的佛教,采取的是这个策略。那哪个策略好呢?陶渊明通过形影神的问答,给出了他的看法。
在陶渊明笔下,形和影都很谦逊。形跟影说,我是不可能永恒的,你多少能比我长久一点,你看,人死了之后,“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连亲朋好友也不会想念他了,只有“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大家也只有看见他生前用过的东西,才有可能睹物思人,为他感伤一会儿。所以说,肉体的长生是根本指望不上的,人留下的痕迹起码比肉体还能永恒一点。所以,我这个形是没指望了,就指望你这个影了。
《形赠影》这一首,其实就说了肉体是不永恒的,说人给世界留下的纪念会比肉体永恒一点,但是究竟永恒不永恒,其实他也没信心。
第二首《影答形》,他说我也永恒不了。“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肉体会死,名声一样会消亡,想起来就让人五内俱焚。“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肉体死亡后固然会留下名声让人纪念,但这个东西同样永恒不了。第二首就是说,名誉、功业同样是会有尽头的。
第三首,“神”出场了,他来对形和影说话。“神”说话就不客气了,他的口气就很大了。“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故。”人之为人,不是因为他有肉体,也不是因为他在世界上可以留下痕迹,这两点别的生物都可以做到。
人之为人,是因为他有灵魂,有自我意识(当然别的动物也有,只是人的灵魂格外强大,格外突出)。
“神”说,肉体是靠不住的。“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好的名声也是靠不住的。“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你们俩都靠不住,只有我是靠得住的。“神”是可以永恒的。
那“神”的永恒是什么样的境界呢?“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因为“神” 是与“大化”契合的,“神”是“大化”的一部分,所以你在“大化”之中,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也无所谓得到,所以“不喜亦不惧”。实际上你在“大化”中是“无我”的,不存在自我,当然也就不会失去自我。这个时候,再讨论永恒不永恒已经没有意义了。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该失去的就让它失去吧,肉体该死就死,功业该消亡就消亡,这些东西都不是本来的我,本来的我是这个“神”,是“大化”的一部分,所以又无所谓消亡不消亡, 不用再去考虑了。
这里面有很深的哲学思考,其实还是玄言诗,还是“诗必柱下之旨归”。但是之所以比一般的玄言诗写得好,首先是他高度形象化了,把肉体、功业、灵魂这种抽象的东西,具体为“形”“影” 和“神”,还让他们互相问答,在问答的过程中,也充分注意到了用形象来表现。所以相对来说让人读得进去。
其次他思考得比较深,思考得在理,有“理趣”,这是写好玄言诗的关键。从正始到元嘉,是一个讲“理趣”的时代,跟后面的赵宋是一样的。赋要讲理趣,诗也要讲理趣。嵇康、阮籍是有理趣的,陶渊明是有理趣的,中间的傅玄、张华、陆机、张协,也常常是有理趣的。理趣本身是好的,只是跟在他们后面的效颦者才是不好的。
陶渊明的观点是,肉体不能永恒,功业也不能永恒,能永恒的只有灵魂。这个思想,他在《读山海经》里也表现过。比如他写,“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炎帝的女儿死了,但是她的灵魂变成了精卫鸟,还忘不了大海淹死她的仇恨,要一点一点地衔着小树枝,去填平大海。精卫可能已经忘了自己曾经是炎帝的女儿了,也不记得自己为什么要填平大海了,但是凭着一点怨气,她还会这样做下去,这就是“神”的力量。
“形夭无千岁,猛志固常在”,肉体不可能永恒,不可能活到千年,但是那一点情感永远都在,灵魂可以永恒。“形”不可能永恒,“神”是永恒的。“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活着的时候不用担心死亡,因为肉体都是虚幻的,死后就不用再惦记前生的事了。“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不用想着过去的事了,好日子不是等来的,重要的是过好当下。“形夭无千岁(形夭無千歲)”这一句,也作“刑天舞干戚 (刑天舞干戚)”。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完全不同,但巧合的是,繁体字的字形正好非常相近,所以弄不清哪个是原来的,哪个是抄错的。在我看来,应该是“形夭无千岁”,逻辑是顺的,讲的是对生死的思考,这样才好接下面的文字。
有人说这首诗表现的是斗争精神,其实不是的,这首诗同样也是对生命的思考,也是对“形影神”的思考。当然,这首诗的情绪确实是激烈的,但不是为了斗争而激烈,而是因生命意识本身而激烈。
02
陶渊明还写过很艳的赋,比如《闲情赋》(节选):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飚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他写自己思念一个美女,写到愿意做她的衣服,愿意做她的席子,做她头发上、脸上的化妆品,好亲近她的肌肤,这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大胆的描写了。后来的很多人不能接受,觉得陶渊明怎么能写这样的赋。因为大家都觉得陶渊明是个特别正面的形象,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正面人物是不可以这样的。写艳丽的作品的人,一定不是好人,正面人物如果写艳丽的东西,人设一下子就崩了。特别是陶渊明,大家觉得他都隐居了,应该是个清心寡欲的人啊,怎么还写这种东西呢?有人就拿这篇赋来攻击陶渊明,说他道德败坏,其实是个虚伪小人。维护陶渊明的,一般就说这是游戏之作,偶尔为之,有人说是他少年时代的作品。总之,大家都对陶渊明为什么写《闲情赋》很想不通。其实,这首《闲情赋》在中古是一个序列,从东汉的张衡、蔡邕开始写,后来建安七子也写,太康文人也写,一直传到陶渊明的。这个序列有非常固定的程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大家都一样,都是先写这个女子怎么美,写我怎么想跟她交往,然后是中间那一段精彩的,我想变成什么,亲近她的什么,最后是我怎么思念她,怎么想接近她但是接近不了。实际的程式比我说的还要细得多,每一句写什么,都是有规定的。这个也属于“拟篇法”,跟陆机拟古诗的“拟篇法”是一样的。既然是拟篇,那么他的题材内容,具体到每一句话写什么,都是事先规定好的,都不代表作者本人的思想。拟篇的作品,就是一种文学技巧的展示。当然选什么样的作品来拟,这也代表了作者的态度,但是作者并不为作品的主题负责。而且,女色赋也是东汉以来的传统。东汉以后赋的题材两极分化,严肃的特别严肃,游戏的特别游戏。一个文学家既可以写严肃的赋,也可以写游戏的赋,写的时候不会把这两种赋掺和在一起,这说明文学家的文体意识加强了。像《闲情赋》这样的赋就是一个传统,不是只有陶渊明在写。


其实陶渊明的诗有各种类型,贵族的会写,反贵族的也会写,所谓顶天立地。大家记住的只是他跟别人最不一样的诗,也就是反贵族化的实验体,特别是实验体里面的田园诗,于是形成一个刻板印象:陶渊明的诗就是田园诗,都是田园诗这个写法。进而把陶渊明其他风格的诗也拉进来,都按田园诗的风格去解读,从而把陶渊明建构为一个单一风格的诗人。其实,全面地看,陶渊明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标准来描述。

本文选自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六朝文学篇》


扫码即可购买




陶渊明的诗:守拙是一种轻蔑

陶渊明:真正的贵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